《白夜行》

关注

中文原创音乐剧《白夜行》专题采访之灯光设计陈焯华、多媒体设计黄志伟

常常会看见很多观众会讨论一个问题:一部音乐剧到底是音乐更重要还是故事更重要。但是在人的“五感”中,视觉才是冲击力最强的那一个。染空间一直都十分注重舞台带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从《仙剑奇侠传》系列舞台剧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舞台剧,再到音乐剧《白夜行》,都让观众能在舞台的美术方面便能直接感受到甚至是每一步情绪的递进,这与舞台上呈现的丰富的灯光和多媒体效果密不可分。iMusical本次专题也很荣幸地采访了《白夜行》的灯光设计陈焯华和多媒体设计黄志伟两位艺术家,并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他们在《白夜行》创作初期的设计灵感,以及灯光、多媒体在音乐剧舞台上作用,希望能满足大家的好奇心。

本期专题人物——

灯光设计 陈焯华

多媒体设计 黄志伟

多媒体作为一个新兴技术,虽然发展至今运用也已趋于成熟,但当它和灯光同时在一个场景中出现时,往往很多观众还是会有所混淆,弄不清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两个皆使用光影于舞台而呈现效果,”黄志伟解释道,“但有别于灯光,多媒体大多透过投影机、屏幕显示,而且影像内容可以是具体的图像、亦可以是虚构的景象,甚至可以是画面与表演者实时互动的情景。其表现的多样性是多媒体的特点。”

在黄志伟看来,灯光对于剧场的气氛以至于演员的渲染力十分大,所以基于故事需要,灯光可以比多媒体更能传达剧中想表达的感情。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灯光和多媒体的效果之间取得平衡,权衡彼此在场景中的轻重比例,避免两者在舞台上出现相互抵消的情况。

陈焯华则从灯光的角度进一步解释说他同多媒体设计合作时,前期必然会经历很多次的讨论过程。因为当一个画面同时出现灯光和多媒体时,灯光的亮度往往会对多媒体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下半场开场的“婚宴”,当雪穗和亮司相见时,对于三层大楼出现的“时空扭曲”便是运用了“对位技术”(对位技术:以物体的轮廓为模型制作多媒体画面,再以投影的方式,投射在实物上,精准对位后,通过多媒体动画的调控从视觉上"改变"物体的颜色、质感、结构等,达到一定的程度上的超现实效果。[1])所产生的效果。黄志伟对此表示:“这一幕侧重于表现男女主角在婚宴上装作互不认识,但暗示彼此才是自己最重要的另一半。为了将舞台上的两人与众人分隔开来,需要营造出一个只有两人的空间,我们想到可以投影一个扭曲变化的剧场来让两人的内心戏与表面上的婚宴有所区分。”

为了配合多媒体技术在那个场景中的呈现效果,陈焯华在设计灯光时加了一些螺旋,同时将整体的亮度压低,使观众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多媒体的呈现。

除了基本的亮度之外,灯光在色调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合。在陈焯华看来,婚宴前段应该是十分温暖、白亮的。但是当二人见面之后,需要一个反差大的对比效果。而多媒体在制作大楼扭曲的效果时的投影是蓝色的,所以为了平衡,灯光就选择了红色和绿色这两个反差比较大的对比色来配合完成预期效果的展现。

 

专访-陈焯华

Q1:请问在设计本次《白夜行》的灯光时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

陈焯华:从技术上来说,因为灯杆需要架在布景的外面,而这次我们有一个三层大楼,已经很高了,但是灯杆实际上比观众现在看到的大楼还要高。灯杆越高,灯可以放在演员和舞台上的角度就会越小、越局限。再加上,舞台所用的深度大概也只有普通舞台的三分之二左右,让我做(灯光)的空间会比较小一点。所以我一直在考虑如何用多一点的背光,能让演员看起来会比较立体,或者是选择可以把空间放大一些的角度的光来做整个灯光设计。

因为整个大楼两边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观众看到的大部分的布景变化基本都是一样的,只有当中间舞台部分的其他道具加进来才有改变。其实灯对我来讲是为了建构一个氛围大的空间,我会根据场景的不同,用灯光不同的角度和颜色使之产生变化。

Q2:在设计《白夜行》这种悬疑题材的剧目的灯光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陈焯华:其实我在第一次看到《白夜行》剧本时就已经有一个很“大”的颜色出现在我面前,就是现在舞台上大部分看到的比较酷的一种蓝蓝的、绿绿的色调,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会尽可能避免很温暖,很白亮的场面。在设计时,我的很很多时候的色调是需要配合剧的旋律和歌词内容,所以灯光的空间上除了演员所需要的打光,其他部分在应该可以说是我当时看到剧本时想象的“白夜行”的细节吧。

Q3:那您在设计小亮司和小雪穗在房间里的暖黄色调的灯光时是如何考虑的呢?

陈焯华:那一段是抽离回忆的一部分,是很久之前发生的事情。他们小时候的世界跟现在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在小时候,家里的灯光颜色比较温暖。但是现在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长大以后的灯光对我来讲就是那种比较蓝蓝、酷酷的灯光。

Q4:灯光除了照明之外还承担了一部分渲染氛围以及推进情节的作用。请问在设计时,是如何把控和平衡每个场景的具体需求呢?

陈焯华:很多人都说,光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照明。但是对我来讲,舞台上“照明”的部分其实已经是我平时工作习惯的一部分了。在设计的时候,我会尽量把照明、构图还有氛围结合在一起。当然观众需要看到他们(演员),但是我希望我所选择的角度和颜色,除了把他们照亮之外,还能把想要的气氛制造出来。其实在我看来,在整个设计里面,每个场景或者道具的平衡和把控,会根据故事的发展会发生些许变化。比如舞台上的铁丝网,一开始是操场,到后来就变成一个施暴的场景。在这个时候观众可以发现会有一两层的光是从舞台后方比较低的位置打到台前,构成比较长的影子,布景的元素之前是学校里大的广场,但是后来光一变就是一个很黑暗的角落。灯光也是一个在舞台上画画的过程,它可以让一个不变的布景产生些许变化。

Q5:江利子被伤害的那个情节,门开后,桐原亮司逆光走出来,这一段当时是怎么考量设计的呢?

陈焯华:我们能做这个效果是因为舞台的后方有一个很大的门。除了导演的提议之外,也是因为书里说他(桐原亮司)常常躲在管道里,一个很暗的看不到光的地方。在舞台上我们需要看到他(桐原亮司),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制造一个氛围:一个没有什么光的地方。所以,和导演他们讨论下来一直觉得“剪影”其实是最合适的。当门打开的时候,那个方形照出来其实已经是一个管道,留下从舞台后面打过来的光,其实是透过一个“每一个墙壁都被拿走的方形管道”去看桐原亮司和那束光。所以他一直唱,旁边有一点点光跟着他,然后到最后布景里面真的管道缸降下来,我觉得那就是一个很抽象的画面变成观众真的看到他真的在一个管道里了,是一个抽象到具象的过程。

Q6:所以您在设计整部剧的灯光时是不是也融入了很多方形管道的元素?

陈焯华:我其实也不能很清楚得说到底哪一部分是管道,因为光就是光,光没有一个特定的形状,而是一种氛围。但是说到管道,像是下半场大小亮司的那场戏就是在管道里的一场戏。虽然大亮司是坐在管道里推到台前,小亮司在另外一个管道出现,但当他们在舞台上碰面时,我其实在后面打了两道管道形状的光。从一个角度看过去,那两道光其实是一个十字架来的。但是因为是个特定的角度,中间的观众估计不能很明显得看到,只能看到两个交叠的光吧(笑)。从全剧来说我想用多一点方形的元素用在光里面,因为不是每一场都可以有一些条形光出现。

还有像是在上半场,老警察开始回想案件怎么发生的,在他的想象里面,慢慢回到那个案发现场,音乐、chorus(合唱)进来,警察往外跑,然后那些再管道布景开始“进来”,我们就需要去配合音乐。这场戏我其实用了很多条状的光在舞台上一直变换,因为在我想象里,从那边我们开始进到管道的世界,这一段灯光的变化就是表示亮司怎么从管道爬到那个房间。

Q7:在电影中有个手法叫做蒙太奇,在舞台上,我们能看到灯光很大一部分也承载了这样一个作用,在《白夜行》中也有所体现。请问对于灯光蒙太奇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陈焯华:其实我们灯光有一个说法就是:pull focus(聚焦),就是用光把观众的注意力放到你想让他们看的地方,对我来讲这个就是“镜头”来的。所以灯光对我来讲,在舞台上的作用就是在一幅幅画面、构图里面,思考如何用光将的观众注意从大到小然后再到我们想要他们观察到的地方。

Q8:您觉得灯光在一部戏里面承载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陈焯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舞台“打”得漂漂亮亮的,但是除了漂亮,灯光其实还要配合演出的故事发展。如果灯光只是漂亮而没有把空间和情感放出来的话,是没有用的。所以我做很多的(灯光上的)构图,需要配合演员和故事的走向。而画面的变化的点也很重要,比如歌曲唱到某个地方,歌词(的内容)发生了改变,或者气氛需要灯光来推进到达下一个情绪点的时候,灯光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

很多时候布景给演员的空间感是很实在的,但是他们很难感受到光的位置和结构,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会跟导演提议让演员跟灯光多配合一点。还有,当演员的走位,或者是布景上没有什么变化时,但是其实那个角色的感受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更多地我觉得角色的发展会比构图更加重要。

比如上半场再笹垣警官跟桐原弥生子交谈之后,他才知道原来他一直以来的怀疑是真的,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所以在这出戏里我们设计的是:管道在中间,酒吧在一旁,然后从中间的地上打出一束很小的光,能将他们的影子打得很大。笹垣警官拿着照片站在中间。

在我看来,影子跟打到笹垣身上的强光就是我作为灯光给他的一个“打击”,但是那个构图不是他拿到照片才出现,因为其实警官一直在酒吧的后部分就位,歌曲结束之后再慢慢再出现。

虽然我认为灯光要配合内容,但若是每一个变化十分都突如其来,观众反而不一定会感受到那种冲击,只会觉得转变得很突然。

我在设计的时候可能会在角色里面找到一些“点”作为那场戏的主要氛围的要点。我会把这些最重要的元素放到(灯光)构图中,然后让它慢慢随着剧情歌曲的发展变化成为我心中那一段戏剧冲突最强烈的那种构图。在这个过程里颜色的对比会越来越强,气氛也会越来越向前推,我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在那个过程中,演员的心理也是跟着灯光的变化一起慢慢往前走的。

灯光其实是很两个极端的工作来的,一方面它很“技术”,因为光正是从机器里放出来的;同时它也很“艺术”,因为灯光需要配合演员们的感受,而感受本身其实是很抽象的。

所以灯光对我来讲就是一直在这两端“跑来跑去”。

专访-黄志伟

Q1:《白夜行》中,《人生大冒险》这个唱段可以算是多媒体应用的华彩段落,能否分享一下这一段的设计概念?

黄志伟:这一段是呼应剧中女主角丈夫的工作是制作游戏相关的职业,而剧情中女主角一步步达成目标的过程甚有游戏闯关的味道,便把剧场中所有屏幕想象成一个个不同的关卡,让代表女主角的游戏角色呼应剧情中的不同转折,同时配合轻快的音乐营造幽默却带点异样的氛围。


Q2:多媒体在音乐剧舞台上的呈现难度在哪里?

黄志伟:多媒体在音乐的部分让剧情进展,除了影像符合音乐的感觉,更要照顾剧情的需要,推动事件发展,有时候则是为角色的一些抽象情感或内容作批注。一段音乐剧的影像彷佛已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与演唱会映像追求音乐的高契合度和推动气氛是不同的思考方向。

有一幕是牛郎酒吧的场景,其散落于布景各处的屏幕皆用于模彷霓虹的招牌,此一场面的萎靡气氛与白夜行中描述主角的底层生活甚有共鸣,而随命案的发生,那些流淌扭曲的霓虹色彩正好为故事增添幽暗诡异的气息。


Q3:多媒体在国内音乐剧的应用不算广泛,但在韩国剧场里已经是普遍操作了,这会是音乐剧的大势所趋吗?

黄志伟:我认为多媒体的可塑性于剧场中甚有发挥的空间,从娱乐性高的制作到实验剧场,均可见多媒体的应用,在国内剧场中的运用应会有增无减。

Q4:您理想中,多媒体与音乐剧结合的形态是什么样的?

黄志伟:多媒体与灯光、布景、声音一样,都是说故事的工具。正如剧场布景是一套剧的要诣体现于三维空间上,我们理想中的多媒体音乐剧,即除了呼应音乐,更应如舞台演员般,传达情感和以影像的方式诠释戏剧的思想,为作品增加更多思考的角度。

参考文献:[1]李祎.舞台多媒体的戏剧语汇——浅谈多媒体在舞台设计中的视觉化运用[J].歌剧,2017(08):91-92.

更多精彩将以视频方式呈现,下期预告——导演长谷川宁

责任编辑:Vanni
采访/执行编辑:Vanni/Tori
平面设计:Haolin
校对:Haolin
排版:Galaxy
全文使用素材由染空间提供

*注:iMusical原创内容,转载及合作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