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桑德海姆和韦伯——两个将一生奉献给音乐剧的男人

每年的3月22日,是每一个音乐剧业内人士以及热爱音乐剧的观众都铭记在心的日子。今年也是如此。

今天是美国音乐剧词曲作者斯蒂芬·桑德海姆(Steohen Joshua Sondheim)九十岁生日。同时也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七十二岁生日。两位大师数十年间创作的众多作品如同灯塔指引了数以千百计音乐剧人的道路,也照亮了千百万观众的心路。接下来小编带你们回顾桑爷和韦爵爷的一生。

桑德海姆近照

桑德海姆年少时即师从巨匠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创作众多经典作品,共赢得八座托尼奖,是所有作曲家之最。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奥斯卡和一座普利策戏剧奖。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剧院,整个音乐剧史上仅有一人获此殊荣。

韦伯(18年拍摄)

韦伯出生在伦敦肯辛顿的一个音乐世家,放弃了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历史系的学业,前往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创作了《歌剧魅影》、《耶稣基督万世巨星》、《猫》等经典剧作。数十年来,韦伯创作的音乐剧有十余部,获奖无数,在除剧作以外的音乐领域也颇有建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955年——

25岁的桑爷首次跨入这个行业。参与创作了音乐剧《周六夜晚》(Saturday Night)。作为桑爷的音乐剧处女作,虽然创作时间很早,但由于当年它的主要制作人不幸逝世,这部音乐剧直到2000年才在纽约市上演。

25岁的桑爷&《周六夜晚》海报

1957年——

桑爷与音乐泰斗伯恩斯坦的合作《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这部剧是音乐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被全世界奉为经典,但令人惊奇的是它的百老汇初版并未赢得那年的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斯皮尔伯格目前正在拍摄《西区故事》的新版改编电影。

《西区故事》剧照

1959年——

桑爷参与《玫瑰舞后》(Gypsy)的创作。取材于脱衣舞明星Gypsy Rose Lee的回忆录,百老汇首版获得八项托尼奖提名却空手而归,仅OBC专辑赢得了那年的格莱美奖,1962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玫瑰舞后》剧照

而这一年韦伯年仅十一岁,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自幼便显现出音乐创作的天赋,并在演员姨妈的引导下接触剧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1962年——

《春光满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成为了第一部词曲皆由桑爷创作的音乐剧,百老汇初版赢得六项托尼奖,包括托尼最佳音乐剧,1966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1964年——

桑爷创作了音乐剧《人人能吹口哨》(Anyone Can Whistle)

仅在初版完成当年登上过百老汇舞台,其他地区的剧院也鲜少有排演,是相对冷门的一部,这部剧在制作和试演过程中意外不断,最终仅获得最佳编舞一项托尼奖提名。

1965年——

桑爷与理查德·罗杰斯(没错,就是Hamilton所在剧院的那个Richard Rodgers)合作了音乐剧《给我一支华尔兹》(Do I Hear a Waltz?),但百老汇首版仅获得三项托尼提名,没有获奖,这也是这部剧仅有的一个百老汇版制作。

《给我一支华尔兹》剧照

同年,年仅17岁的韦伯与20岁的莱斯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创作了音乐剧《孤海浮灯》(The Likes of Us),这部作品延续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百老汇剧目的音乐风格,与韦伯日后作品有着极大不同。由于没有赞助人,该剧直到2005年才实现公演。

韦伯和莱斯&《孤海浮灯》海报

该剧改编自慈善家托马斯·约翰·巴那铎(Thomas John Barnardo)的生平故事。2005年,该剧在韦伯主办的赛德蒙顿音乐节(Sydmonton Festival)首演。

1967年——

韦伯与莱斯创作了他们的第二部音乐剧《约瑟夫的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这也是他们的首部公演作品。在这部剧中,两人尝试用猫王(Elvis)风格的摇滚乐、卡利普索民歌以及乡村音乐等流行乐元素演绎宗教故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0年——

桑爷与百老汇传奇制作人哈尔·普林斯的第一次合作了音乐剧《伙伴们》(Company),从这个作品之后他们合作了四部作品。

因为没有明显的剧情主线,Company常被称作概念音乐剧。百老汇获得十二项托尼提名,最终赢得包括托尼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六项。

《伙伴们》剧照&创作中的桑爷和Lapine

1971年——

桑爷的《富丽秀》(Follies)应运而生,评论家称其为百老汇音乐剧史上最伟大的挽歌之一。百老汇首版获得十一项托尼提名,最终赢得七项。

而韦伯于1970年创作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也登上百老汇舞台,取得了巨大成功。

(1971年10月12日,《耶稣基督万世巨星》在马克赫林格剧院首演,杰夫·芬霍特(Jeff Fenholt)饰耶稣。图源:Friedman-Abeles/©NYPL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1973年——

桑爷创作的《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改编自电影<Smiles of a Summer Night>,百老汇初版赢得六项托尼奖,包括托尼最佳音乐剧,百老汇原卡专辑赢得当年的格莱美奖,1977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1974年——

桑爷创作的《蛙》(The Frogs)改编自古希腊喜剧,首演于耶鲁大学的游泳池,2004年重新制作后登上百老汇舞台。

1976年——

桑爷创作的《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是一部背景设置在日本的音乐剧,百老汇首演版卡司均为亚裔,即使在今天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更不用说在种族歧视依然风行的七十年代。

百老汇首版获得十项托尼奖提名,最终只赢得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舞美两项。

《太平洋序曲》剧照

韦伯与莱斯合作的《贝隆夫人》(Evita)中《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一曲在这一年发行的概念专辑中面世后很快便广为传唱。

1979年——

改编自1973年同名话剧的《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是桑爷的代表作之一。

百老汇首演版在当年的托尼奖上九提八中,其中包括托尼最佳音乐剧,2007年由蒂姆·伯顿改编为同名电影,约翰尼·德普主演。

《理发师陶德》海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81年——

桑爷根据1934年的同名话剧《欢乐岁月》(Merrily We Roll Along)但是百老汇首演版的失败使得桑德海姆与普林斯这对好搭档从此分道扬镳,两人直到2003年才再度合作音乐剧<Bounce>。

桑德海姆与普林斯&《欢乐岁月》剧照

受诗人T·S·艾略特(TS Eliot)作品的启发,韦伯在这一年创作了音乐剧《猫》(Cats),该剧日后以连续演出21年的记录成为伦敦驻演时间最久的音乐剧。

(1981年,《猫》伦敦首演)

1984年——

桑爷之作《星期天与乔治在公园》(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诞生,从乔治·修拉的名画《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获取灵感创作的音乐剧。

百老汇首版在当季托尼奖上十提二中,虽未赢得托尼最佳词曲,但桑爷捧回了那年的普利策奖。

《星期天与乔治在公园》剧照

1986年——

韦伯和莱斯再度合作,二人受爱德华王子之邀,为伊丽莎白女王的60岁生日创作了一出音乐短剧《Cricket》,于温莎城堡演出。

同年,《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在西区首演。时至今日,《歌剧魅影》仍在西区和百老汇常驻演出,并在2006年超越《猫》,成为在百老汇演出时间最久的剧目。

(莎拉·布莱曼和迈克尔·克劳福德同台演出《歌剧魅影》)

1987年——

在《剧院魅影》点爆剧院票房全线制霸的同年,桑爷的《拜访森林》(Into the Woods)依旧赢下了最佳剧本,最佳配乐和最佳服装设计三项托尼奖,2014年被迪士尼改编为同名电影。

共同创作的桑爷和Lapine

1989年——

韦伯与词作者唐·布莱克创作了《爱的观点》(Aspects of Love)。该剧反响虽不及他的其他作品热烈,但贡献了名曲《Love Changes Everything》,这首歌在剧中由迈克尔·鲍尔(Michael Ball)演唱,并成了他的代表曲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1990年——

桑爷创作的《刺客列传》(Assassins)正式诞生并首演于外百老汇,因主题相对激进且包含暴力因素,桑爷甚至担心会因这部作品受到恐吓和人身攻击。

2004年以复排的形式登上百老汇,并赢得了包括托尼最佳复排在内的五项大奖。

《刺客列传》剧照

1992年——

韦伯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了歌曲《永远的朋友》(Friends for Life)。凭借着在艺术上的贡献,被英国女皇册封为骑士。

1993年——

韦伯推出《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并在美国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拥有了写有自己名字的一颗星。

(2017年《日落大道》百老汇版海报,格伦·克洛斯(Glenn Close)主演。)

(“Sir Andrew Lloyd Webber”)

1994年——

改编自意大利电影Passione d'Amore音乐剧《激情》(Passion)是桑剧中少数由桑爷本人提出构思的作品。

百老汇首版在当年托尼奖上十提四中,其中包括托尼最佳音乐剧。

1996年——

韦伯被授予终生勋爵,成为贵族院成员。

1998年——

韦伯推出音乐剧《微风轻哨》(Whistle Down the Wind)

 

二十一世纪至今

2002年——

韦伯转为制作人,出品了音乐剧《孟买之梦》(Bombay Dreams)

2004年——

韦伯创作音乐剧《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

2006年——

因他对美国表演艺术的杰出贡献,韦伯于2006年被授予“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Kennedy Center Honors)。

(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左四)与“第一夫人”劳拉·布什(Laura Bush)(右三)在白宫蓝厅与“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们合影。韦伯位列照片左二。)

2009年——

韦伯推出了《歌剧魅影》的续作《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

(席爱拉·博格斯与莱明·卡莱姆罗共演《真爱不死》。摄:凯瑟琳·阿什摩尔(Catherine Ashmore),2010)

2011年——

韦伯参与创作新版音乐剧《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2013年——

韦伯参与创作《史蒂芬·沃德》(Stephen Ward the Musical)

2015年——

韦伯与音乐教育机构“摇滚学校(School of Rock)”合作甄选,推出了改编自同名电影、以孩子们为主角的音乐剧《摇滚学校》。这是韦伯近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摇滚学校》剧照)

2018年——

70周岁的韦伯出版了自传《Unmasked》,讲述自己的音乐生涯,但他的创作还在继续。

桑爷的性转版《伙伴们》(Company)在西区上演。

2020年——

韦伯已经七十二岁,还宣布了新音乐剧《灰姑娘》(Cinderella)的制作计划,但出于疫情的原因会有所延缓。

性转版《伙伴们》(Company)原定于今年在百老汇和观众们见面,而这一年,桑爷已经九十岁高龄。

 

两位大师用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音乐剧事业,也许你也和我们一样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崇拜,那就努力去学习他们的坚持和匠心精神吧。

与每一位戏剧工作者和每一位努力工作的朋友共勉。

最后祝韦伯和桑爷生日快乐,流芳千古!

 

责任编辑:Galaxy
执行编辑:孑子、Sky
排版:Galaxy
校对:Yvette、Grinner
图片来自网络
*注:iMusical原创内容,转载及合作请至后台联系小编。

发表评论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